1988年7月5日,邳县农民画、民间剪纸等100多种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邳县农民画:朴拙自由粗狂浪漫农民画是中华民族深具群众基础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她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生生不息,是劳动人民人生志趣和生活憧憬的结晶。邳州市农民画源于邳州传统的民间绘画,传统的民间绘画种类很多,其中农民画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新兴的一个画种,也被称为现代民间绘画。邳州农民画历史悠久。从大墩子、刘林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器中发现,邳州先民早在00年以前彩绘技法已相当成熟;从出土汉画像石上的各种精美图像中,也证明早在汉代以前有了较高的绘画技艺。立春之日,邳州有用红土画壁的习俗,在墙上画牛、马、驴、骡等牲口,镰、犁、耙等生产用具。世纪50年代初起,翻身农民以极大的热情开始画起了社会风情。“乡乡村村有壁画,家家户户画满墙”,这一奇观引起了艺术界的关注和新闻出版界的重视。于是,墙上画满了,农民又将画移到了纸上。出版社也热情地刊印了一本又一本的邳县农民画专集。邳州被誉为“农民画之乡”。 
1955年春,邳县张农民画《老黄牛告状》 邳州农民画的辉煌起于1955年。这年春天,陈楼乡新胜一社农民张友荣、张开祥,根据本社饲养员损公肥私的不良行为,创作了配有打油诗的讽刺批评画《老黄牛告状》,在群众中引起轰动性效应。县政府和文化部门调查情况后,随即在农民中大力推广反映社会生活的绘画活动。全县各乡先后成立了各类美术创作小组,成千上万的农民拿起画笔,纷纷用锅灰水、红土、槐豆汁等自制颜料在墙上作画,表达他们对农村火热生活的赞美之情。1958年农民画形成创作高潮,全县骨干农民画作者达00多人,村村有壁画,家家户户画满墙。农民画,将原始绘画艺术的粗犷浪漫,民间艺术的朴拙自由,漫画的夸张与宣传画的直率融合在一起的绘画方式,经《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后,在引起巨大反响。邳县的农民画活动被政府部门定位为“的群众文化活动”,并在加以推广。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调邳县农民画赴京展出,组织召开推广座谈会,多家出版社出版了以介绍邳县农民画为主的理论书籍、画册达40余种。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报道邳县农民画的新闻简报,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国内外各界学者专家纷纷给予邳县农民画以高度评价,指出邳县农民画开创了中国美术史及世界美术史崭新的一页。 
60年代农民画《抬雪压麦》 1960年8月13日,在第三届文代会上,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邳县农民画作者代表,并嘱咐说“你们邳县农民画搞的好,要坚持生产,坚持业余,扩大队伍。”1988年,邳县农民画再一次进京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又使农民画再度掀起新的创作高潮。1991年,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邳州农民画题材丰富、手法多样、色彩明快,吸取融汇了传统民间艺术精华,运用夸张、抽象、变形的现代手法,构图饱满,且具有强烈的装饰色彩。农民画描绘家乡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亲切动人的农家生活,气氛热烈的劳动场面和欢天喜地的节日庆典,作品质朴大胆、生动鲜明,天然成趣,表达了农民内心的喜怒哀乐,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农村生活的艺术化记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价值。 
70年代农民画《人勤蜂忙》 50多年来,邳州农民画经久不衰,生机勃勃,成果丰硕。累计创作作品数十万件,其中1000多件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大量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及个人购买收藏。邳县剪纸:细腻清秀活灵活现邳州民间剪纸,是的传统民间艺术奇葩,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据史料考证,从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期,邳州的先民们已创造了以影像为形象表现的艺术手法,并被发展成在各种不同的材料上加以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形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邳州剪纸吸收扩展了北方剪纸的粗犷、浑厚之风,又融汇了南方剪纸的细腻、清秀之灵气,经过古今文化精华的孕育和滋养,发展成的剪纸。 
《割麦子》 邳县剪纸是江苏省徐州地区流行的一种传统剪纸艺术,以邳县的见特色。其种类有二,即刻纸和剪纸。邳县剪纸的主要用途包括窗花、喜花、礼花、鞋花、门笺、斗香花、剪纸团花、剪纸旗幡等。剪纸题材主要有劳动场面、家禽牛羊、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寿桃、花卉鱼虫、龙凤,花圈等。邳州剪纸构图简练,疏密得当,艺术风格古朴素雅,粗犷浑厚,处理手法大胆泼辣,表现内容亲切可触,章法布局虽不合理法却合情合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及心灵的震撼,为中国剪纸留下了创作经典,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肯定。中央美院陈开民教授曾把邳州剪纸作品和十九世纪毕加索作品相媲美。在邳州民间,仍在流传着“神剪”的故事。据说明代时邳州城西高家庄里有一位高姓的姑娘,她学什么能做什么,即学即会,做什么像什么,四邻八乡的村民都夸奖姑娘心灵手巧,但姑娘自已总不满足。有,门外传来叫卖吆喝声:“卖花样了,要花剪花,要鸟剪鸟,剪的不像不活不要钱。”只见老婆婆剪出的花样活灵活现,把高姑娘看的入了迷,直到天色将晚,老婆婆要收拾剪摊,高姑娘仍不肯离去。从这以后一连数天,老婆婆剪纸摊摆在哪里,高姑娘跟到哪里,蹲在剪纸摊前观看。有,老婆婆问道:“孩子,你想要什么花,我送给你几张。”高姑娘摇着头说:“老婆婆,我看你把花剪活了,我想跟你学剪花样行吗?”老婆婆说:“剪花样要能耐得住性子,能吃苦才行。”高姑娘说:“我能吃苦,您收我做徒弟吧。”接着,跪在老婆婆面前喊师傅。老婆婆见姑娘诚心想学剪花,跟姑娘回家征求她父母的意见,随后把高姑娘带走学剪花了。第二天一早,老婆婆对高姑娘说,要学剪花,先得眼里有花,记了百花,心里才能有花,心里有花,动起手来才能剪好花。后来,传说这老婆婆是何仙姑专门下凡间传授剪纸技艺的。高姑娘将信将疑,随手拿起一张纸剪起来,只见手起纸落,花样随手即来,心到剪到,随心所欲,剪什么像什么,花能开合,鸟能飞,鱼能动,简直神了。高姑娘成了“神剪”,一时间传遍邳州城,姑娘小姐们纷纷踏门求取花样,学习剪艺。有,一只凤凰落在了高家院内的梧桐树上,不久高姑娘被召入宫纳为妃。临行前,高妃把师傅送给她的剪刀和剪艺留了下来。从此独特的剪花手艺在邳州城传承下来,直到。 
《端午节包粽子插艾叶》 邳州民间剪纸广泛地分布于邳州全境及周边接壤地区,全市各乡镇都有众多剪艺精湛的剪纸高手。邳州市政府和文化部门一直重视民间剪纸的继承与发展,不断地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指导剪纸艺人创作新作品,举办剪纸培训班,培训新艺人。07年,以邳州剪纸为主申报的《徐州剪纸》,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09年,《徐州剪纸》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年6月,邳州剪纸艺人黄继婷代表江苏省、徐州市应邀赴“上海世博会”现场展示邳州剪纸技艺。10年,邳州剪纸传承人衡瑞霞被江苏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也遗产代表作项目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