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教育是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终端环节,是做好党的老龄工作、“普惠民生”、“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0——)》等法规政策文件精神,结合贯彻国家、省、市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为深化改革与发展繁荣我市老年教育,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邳州老年大学1990年建校,25年的办学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归纳起来,是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改善与加强我市党委、政府、人大与政协对老年教育的领导。二是坚持围绕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实施办学。三是坚持围绕市委市政府“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开展工作。四是坚持遵循老年教育的一般规律、适应老年工作的时代需求,不断创新创优,提高教学质量。五是坚持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服务老年,做党和政府联系老年群体的“纽带和桥梁”,努力把学校建成我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15年8月,学校搬进邳州市市民活动中心新校址办学。目前在籍学员00人(次),聘管理人员 6 人,教师25 人,其中具有副高专业技术职务的6
人;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人才19
人。开设书法、美术、摄影、声乐、舞蹈(含交谊舞、民族舞、形体舞与广场舞)、器乐(含二胡、电子琴、古筝、葫芦丝)、地方戏、京剧、文学(诗词鉴赏与创作)、太极拳、木兰扇、服饰表演、健身操,军腰鼓等10多个专业,34个教学班。建有地方戏表演、京剧、形体舞、民族舞、交谊舞、合唱团等6个艺术表演队与京剧、书画、摄影、文学、交谊舞等社团。坚持办好《邳州老年大学》校报和《晚香苑》、《邳州老年摄影》、《东篱》诗报。另有5个广场群众文艺活动辅导站。教学用房
3800多 平方米,邳州市财政年拨教育经费50万元。 学校领导体制健全,由邳州市委主要领导、人大主任任名誉校长、市委负责老干部工作的领导任校长,四套班子退下来的老同志分别任常务副校长和分管副校长。学校组织机构较完备,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教育局、民政局、老龄办、文广新体局、广播电视台负责人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实行老年大学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多年来,学校先后评为江苏省首批老年大学示范校,徐州市、邳州市“敬老文明号”单位,14、15年连续两届荣获“邳州市尊老敬老先进单位”光荣称号。创建“江苏省敬老文明号”工作已经过省级验收。“徐州市13——15年度精神文明单位”正在创建之中。 学校坚持标准化、规范化与制度化建设,实行教务处、办公室等职能部门与学委会、各班队的二级“扁平化”管理,采取“班为基础,队社提高,一、二、三课堂协调发展”的管理方式。利用校报、社团报刊与“百姓舞台”、“文化下乡”、广场展演、社区活动、媒体合作等方式,增强了“尊老敬老”与“文化惠民”能力,“开门办学”模式已初步形成,在全省老年大学中发挥带头与示范作用。 学校下一步发需要改进与提高的是:学校专业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方式、教风学风与校风建设等还需进一步优化;开门办学、教学质量与服务社会的水平要进一步提高;老年大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需要迈出坚实步伐;学校硬件设施与办学条件要持续改善与加强,办学经费应进一步足额纳入政府预算;学校作为全民公益事业单位的地位要真正确立,办学体制和管理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与加强等。 二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为发展战略,主动适应邳州市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中“适应新常态、建设新邳州”的工作大局,遵循老年教育规律,实行“开放办学”,积极探索“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与文化兴校”新路径,尊老惠民,服务社会,稳中求进,创新创优,确保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同类学校前列,努力把学校建成“更大规模、更高质量、更具特色、更有影响”的先进县级老年大学。 (二)基本理念 把“以人为本,服务社会”作为立校的根本宗旨。适应与服务于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大局,使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党和政府联系老年群体的纽带与桥梁,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把“开放办学,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基础动力。积极借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实行“教、学、做合一”,让“学、乐、为一体”,让“三种课堂”协调发展。 把“凝聚特色,激发活力”作为“强校”的重要保障。打造重点课程与特色专业,实施“人才强校”方略,选人才,立项目,压担子,注资金,善谋划,力争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把“更新观念,转型升级”作为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引领老年教育科学发展,善于发现与果断抓住改革与发展的“新机遇”,立足“高品质”,谋划“大作为”,促进学校从规范化向现代化建设迈进。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以建成“规模适当、质量优良、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国内领先的现代化县级老年大学为目标,以“围绕大局服务社会、科学管理提高质量、内外结合打造优势、开放创新彰显特色”为总的工作思路,坚持“三个面向”,实施开放办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研究,走“以人为本、创新创优、提高质量、普惠大众”的发展之路。 具体目标: 1、扩大办学规模。坚持办学规模与办学资源相匹配、与学校且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到年,争取在籍学员人数稳定在3000人(次),设置专业25个,班级50个,建立社会影响力较大的老年社团(中心)10个。 2、优化专业结构。支持戏剧(地方戏与京剧)、书画摄影、舞蹈、声乐(合唱)、器乐等专业凝聚特色,做大做强。坚持低班级员额底线,公布预办专业名录,对社会需求强烈、潜在生源充足的专业,及时开办。对师资薄弱、需求不足而又扭转无望的,适时淘汰。通过吐故纳新,使专业结构趋于合理,保持活力,“名特优专业”达到三分之一以上 2、加强队伍建设。健全教师选聘制度。建立“老年大学预备教师人才储备库”,对应《老年大学专业设置预备目录》,力争5年内专业教师达到60人。逐步提高教师待遇,创造更好工作条件,建立“教师”评选奖励制度,对成绩优异、贡献突出的给予特别奖励。 3、提高教学质量。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且能“外化于行”,师生员工做到“以学校为家,以教学为业,以创优为荣”,形成教师“善教”,学员“乐学”,优良“三风”(教风、学风与校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成功创建徐州市精神文明单位之后,即接着开始创建“江苏省精神文明单位”。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鼓励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和学员需求,在认真实施《邳州老年大学教学规范》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到一科一策,一课一法。支持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或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 完善教学评价制度。按照老年学员的身心特点和精神文化需求,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建立并完善多元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把教师“评学”、学员“评教”、学校综合“考核”有机结合起来。 4、深化开门办学。实施“322开门办学模式”,即做到“三个面向”(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落实“两个定位”(把老年大学办成党和政府密切联系老年朋友的“纽带和桥梁”,成为我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实施“双环驱动”(即借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使“教、学、做合一”与“学、乐、为一体”形成“双环联动”),从而使“三个课堂”互补互融,相得益彰,共同出彩。 5、拓展教育研究。学校已在15年被中国老年大学协会选定为《中国老年大学“开门办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实验课题成员单位。鉴此,要建立老年大学教育研究部门,组织力量认真总结“开门办学”的做法与经验,并适当提升到理论层面,借以指导新的办学实践,推动学校向现代化、示范性的全省乃至知名县级老年大学“转型升级” 6、建设“智慧校园”。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通过实施“互联网+”,用5年时间,搭建起老年大学校园公共信息化平台、老年教育教学资源平台、老年精神养生与文化艺术服务平台以及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 7、积极服务社会。适时组建老年大学艺术团,在原有工作与服务社会机制的基础上,充分激发与调动文艺班(队)、社团、群众文化辅导站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百姓舞台”、送文化下乡,社区服务、尊老助老等形式,进一步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在成功创建“江苏省敬老文明号”的基础上,启动“敬老文明号”创建工作,为建设“小康邳州”、文明邳州、美丽邳州、和谐邳州与幸福邳州贡献更大力量。 (四)、保障措施 1、树立法规政策意识,坚持依法(规)治校。以法治思维和创新方式推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实行校务公开,保障师生员工对学校依法办学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教师学员、社会服务、开门办学、财务与资产、宣传与思想教育等各项管理工作,切实做到按章办事,依规管理。 2、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增加办学经费投入。确立学校“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地位,争取市政府按需逐年增加老年大学教育经费投入。为便于协调工作,在原校委会成员单位中,增加宣传部、人保局和财政局。完善校委会这一管理运行机制,认真审定学校发展重大事项。学校要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厉行节约,开源节流。鼓励社团通过市场化操作“文化项目”,争取社会资本支持,努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3、强化立德树人意识,重视“队伍建设”。按照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学识深厚扎实的要求,建设“立己达人、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按照“敢担当,能务实、乐奉献、会管理”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管理者队伍。管理者分校务管理与学务管理两方面,学务管理人员包括班(队)长、社团、校外辅导站负责人。另外,按照教育信息化要求,通过引进与培养,造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展对外宣传的网络传媒队伍。 4、树立“开门办学”意识,增强发展“新动能”。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采取相互听课、举办论坛、开设讲座等形式,使教师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实现“专业成长”。鼓励各班(队)积极探索老年教育与社会服务融合发展的新途径。积极发挥“夕阳正红志愿者服务队”作用,认真办好“心理咨询室”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积极为老年师生与社区老人提供“思想、精神与文化帮助”。 与省内外知名老年大学开展交流合作,邀请老年教育学者来校讲学。积极参加地方、省内乃至性的老年大学教学或学术会议(活动)。 5、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教师增强教师职业的光荣感、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学校主人公的使命感,严谨治学,淡泊名利,自励自省,包容互鉴。按照“统一要求、分科培养、整合使用”的思路,培养与促进学员“发展个性特长,增强利他意识,提高服务能力”。让师生在社会服务、公益活动中培养“尊老敬老、服务老年”的社会责任感与自觉自为精神。 6、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育研究。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创建特色的学科建设思路,分步骤、有重点地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实行重点学科重点支持制度,争取五年内,使重点学科占全部学科的比重不少于三分之一。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与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社区“助老”服务组织、慈善组织的联系,把学校真正办成老年朋友的“快乐家园”。 实施“课题研究带动战略”,鼓励教师向“深一步”探索,向“高一级”攀登,以科研推动学校事业发展。16年,切实把参加《老年大学“开放办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当作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机会窗口。 7、加强文化建设,维护和谐稳定。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建设理念先进、富有特色、规范有序、校风学风优良的校园文化。通过校训、校徽、校歌与文化艺术节、精神健康服务月、社团、班队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营造丰厚的积极利他、和谐共进、健康向上的“邳州老年文化”。 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重视解决师生员工的实际困难。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师生、法制教育,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能力,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环境。 今后5年,邳州老年大学将在邳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率领全校全校师生员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用“依法治校、科学管理、开放办学与文化兴校”为发展战略,积极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16——),在开放、提高、创新上下功夫,在服务、惠民、文化上做文章,努力为“适应新常态,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精神文明程度高的新邳州”作出更大贡献,用优异的成绩去迎接老年大学教育更加美好与辉煌的明天。 16年3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