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28日,在邳州市委市政府举行的“首届尊老敬老活动周启动仪式”上,一位身材魁伟高大、鹤发红颜的老人健步走上主席台,从市委书记王强的手中接过“邳州美老人”的大红烫金证书,这位老人是王文生。他现年75岁,南京市人,1957年于南京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高中毕业后,即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决然下放来到邳县农村中学任教。57年来,他扎根农村,无私奉献,于邳州教育事业厥功甚伟。 今年教师节前夕,市委书记王强专程到他家,看望慰问了这位在平凡岗位上创造辉煌业绩的老教师。现在,在邳州广大城乡,人们纷纷传说着王文生老师平凡而又传奇般的人生经历...... 一、希望在田野,坎坷的人生道路在困苦中起步 王文生1957年6月在南师附中毕业后,积极响应党的“知识青年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毅然报名,戴着大红花,被敲锣打鼓地送到了邳州农村——泇口乡刘庄村农业中学任教。 60年代初,内忧外患叠加,又逢三年“自然灾荒”,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到了难以想像的地步。像他这样的南方青年,每天都要跟着社员一起到大食堂餐,两顿饭,每次领一个由山芋干面、山芋叶子、胡萝卜缨子团成的菜窝窝头。一年到头没米,没面,没有稀饭没有菜,更别提油了。渴了喝开水,没有菜吃喝酱油汤,终日饥肠辘辘。在那种平常人难以想像的艰窘条件下,年轻的王老师这样安慰自己:除了谋求生存和温饱外,人是应该有所追求的,困难终究是暂时的,生活再难也不能当可耻的逃兵!那样,他终于挺了过来,度过了那几年难煎熬的时光。 当时的农业中学,校舍非常破旧,连起码的教学设施与条件都没有。王老师靠着“一股顽强的毅力和艰苦卓绝的精神”坚持正常教学,从不马虎对待学生的一节课。他常告诫自己,人绝不应该在艰苦的环境中沉沦,而应该用奋斗去迎接挑战。于是,他带领学生一面学习文化知识,一面参加生产实践。课余时间教他们唱歌、打球、做游戏,使学校呈现出热气腾腾的一派生机。 生活困难,工作艰苦,文化生活更贫乏。这时的王老师,每天学生放学后,办公备课之余,走到田头、小河边散步,吹口琴,唱歌;晚上听有线广播,了解新闻,欣赏音乐,隔三差五地几个月看一两场露天电影。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们喜爱的王老师没有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对未来充满了向往。 同来的南方老师吃不了这种苦而以种种借口返回南京了。这样,王老师的工作担子更重了,在学校几乎濒临垮台的危难时候。他“独木也支”,竭尽全力坚持住,直至上级又派人来校,才使他摆脱窘境。别人问他,王老师,你如此拼命干工作,图得什么?他听了微笑着说:都走了,进城了,这些农家的孩子不没学上了吗? 二、天酬长厚者,由山重水复之困到柳暗花明之境 说起王老师的婚姻、家庭与生活道路,可以说是充满了曲折和辛酸的,但是他能从困苦中体会出欢乐和甜蜜。人们都熟悉《小芳》这首歌,其实王文生老师也有一个似“小芳”那样的农村伴侣。也正是在歌曲所反映的那个年代,他在农村与“小芳”那样的年轻姑娘结了婚。这种婚姻状况在当时叫“一头沉”:老婆孩子是农村户口,王老师的工资又不高,妻子在生产队干活工分值很低,一家人生活担子实在太重。没钱盖不起房子,全家四处漂泊,到哪里都是借房子居住。他这一辈子先后共搬了十七次家,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一般人是很难体会出来的。 “文革”结束,王老师的爱人当上了“民办教师”,王老师家的生活开始有了转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时雨春风,王老师的家境得到不断改善,王老师个人通过高师函授拿到了大学毕业文凭,由一名普通教师入了党,提了干,先后担任中学教导主任、校长、党支部书记。后来他的妻子也转正为公办教师,四个孩子先后大学毕业,分别在公安局、国土局、电厂、港务局工作,每人都成了家,买了房,生活工作都非常好。 王文生同志在农村中小学整整干了三十年,1988年才调进第三中学担任领导工作,直到1999年退休。接着又被育才中学聘请担任教学管理工作达6年之久。由于王文生同志工作勤奋,成绩卓著,因而获得了许多荣誉:邳州市委两次授予他“共产党员”光荣称号;邳州市人民政府两次给他“记大功”;他还曾是中共邳州第六次党代会代表和第十届人大代表,邳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 三、平凡铸忠诚,“美夕阳红”作出如此生动诠释 05年初,王文生进入邳州老年大学参加美术和器乐班学习,担任“学委会”
宣传学习委员,并协助学校领导做一些管理工作。09年,学校聘他担任教务主任。从此,他全力以赴地投入老年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认真探索老年教育规律,采取许多行之有效的教改措施,使规范的教学秩序逐步建立起来。 有规矩才有方圆。教务工作既要抓“教”,还要抓“管”,做到“教”、“管”并举。于是他提出“教师五认真工作法”,即“教师要认真制订教学计划,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辅导学员,认真写出教学总结”。他规范班级名称,建立班委会,明确班主任与班委会特别是班长的工作职责;制定学员与班队长的考评办法,形成一套班级管理的长效机制。他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引导各科教师通过教改实践,逐步形成较为鲜明的专业教学特色。他还积极倡导与推行“教学成果汇展及文艺汇演相结合的考绩制度”,使许多专业逐步积累了丰硕的教学与艺术成果。 有开放才有发展。每学期,王主任都与学委会一起组织文艺班队到农村、去工厂和进营房慰问演出。春节前,组织学员下乡义务写春联,搞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到敬老院老人慰问演出,访贫问苦献爱心,为贫困老人捐衣物等。每学期的书画摄影作品展、市民广场文艺汇报演出等,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年艺术节”。每年组织师生参加市里“邳州之春”大型文艺汇演、节日庆典、重大活动和“百姓大舞台”的广场演出等,王主任都是亲历亲为,与大家一起拿方案、排节目、制展板、搞演出,可谓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可以说老年大学先后评为邳州市与徐州市老年大学示范校,许多教学成果在或省市获奖,王主任确是功不可没的。 有仁爱才有和谐。王主任心地善良,特别有亲和力。他特别强调要对广大教师、学员有仁爱之心、关怀之情、尊重之意。老年大学是老年朋友集聚之所,突发疾病、意外事故常往往不期而至。前年某天,美术班学员李桂珍老人在教室里突然昏倒。王主任当时采取了紧急施救措施,并打1电话求助。急救车来后他与班长随车护送至医院抢救,直到脱离危险才离开。美术班学员孙宜英在校外被车撞伤,不能行走。他立即自掏车费雇车将其送到家,其家人深受感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他常说,做这些关心人帮助人的事太正常了,其目的是要使大家认识与体验到老年大学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是大家快乐的校园。 有奉献才有幸福。王文生老师他曾经多次说过:“我是南京人,却来邳州生活了50多年,难以割舍了。夜晚街头散步时,我会想起南京的新街口、鼓楼;当我流连于沙沟湖湿地公园时,我更会想起南京的玄武湖……现在的邳州与南京又有多大的区别呢?上世纪50年代末王老师预言过:“农村的艰苦是会改变的,社会总是不断往前发展的,生活是会越来越好的……不都应验了吗?” 古人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作为“四好离退休干部党员先进个人”,王老师常说,人退休了能自娱自乐是幸福,但能在老年大学这样地方,为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更能从中体验到特别的乐趣。在老年大学,他和老伴一起学习书法、绘画、弹琴、唱歌。忙完了的工作,老师学员都回家了,王老师会留下来,利用难得的清闲,在办公室或是挥毫作画,或是坐在电子琴旁弹上一曲,让悠扬的琴声带着他的艺术梦想飞出窗外,在美丽的邳州城市上空回荡…… 皓首映丹心,教育不老情。王老师19岁来邳州,经历了57年的风风雨雨,但一直未脱离“三尺讲台”。不少人和他说,“你在邳州干了57年的教育,恐怕是我们邳州市教龄长的教师了。”他往往会自豪地回答:“何止?我还能再干几年呢!” 今年教师节前夕,邳州市委书记王强与四套班子领导来到王老师家,代表市委市府与全市人民向他表示节日的祝贺与慰问。9月28日,在邳州市人民政府会议中心的舞台上,王老师又身披大红绶带,手捧“邳州美老人”大红奖励证书,灯光映红了他的白发,映红了他幸福的笑脸,台上台下掌声雷动……一个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为教育、为社会毫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心血与智慧,人们有足够的理由给他献上鲜花,为他大声喝彩,为这位工作平凡、精神崇高、深受世人景仰的老人献上一曲美丽的人生颂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