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联系方式
|
电话:0516-80230829
校址:江苏省邳州市瑞兴路市民活动中心东楼
邮编:221300
邮箱:pzlndx@163.com
网址:www.jspzlndx.com
网站邮箱:2130474764@qq.com
|
|
|
|
|
|
|
|
|
邳州革命历程中的红色故事
|
|
发布时间:2022/7/9
新闻类别:党建工作
点击次数:312
|
邳州革命历程中的红色故事
邳州是块红色的土地,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淀了丰厚的红色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邳州党组织建立的时间较早。在大革命时期,1926年就成立了第1个党支部,发展十几名党员,点燃了邳州革命斗争的火种,为红色邳州奠定了基础。邳州英烈参加革命起点高。解慕唐、郭子化是建党初期的党员;李超时是红十四军军长兼政委;娄梦侠是中央苏区政治保卫局局长,常德善是贺龙元帅的爱将,魏云岭是方志敏的战友等等。他们一个个青年才俊、铁骨铮铮,在全国党史、革命斗争史中声名显赫,占有一席之地。 宋绮云“一门三烈” ,“小萝卜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龄小的烈士,他们的事迹在《红岩》小说和影视剧中均有专门表述,妇孺皆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在邳州这块土地上,为掩护民兵和人武干部,毅然“向前一步死,绝不退后半步生”,以血肉之躯铸就了义薄云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血性的象征。 邳州除了在血雨腥风中拼杀出来的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竭忠尽智做出巨大贡献的革命前辈外,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宁死不屈,浴血奋战,顽强拼搏,舍身取义而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就达1600多人,从这个侧面也反映出邳州人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贡献之巨。说起邳州党史人物,还有许许多多不为大家所熟知,石岐山就是其中的一个。 石岐山,1909年出生在邳城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为了让儿子长大有个好的前程,不管家里生活多么困难,到了上学的年龄,还是把他送进条件较好的邳县第一高等小学念书。学校里有一位进步老师解慕唐,是徐州地区早的共产主义战士。石岐山爱听解老师的课。解老师一有机会和时间,就给他讲解革命道理。1927年,石岐山加入了共青团。不久,又转为共产党员。同年夏天,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学。在南中,他任团支部书记。在那期间,经常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每一次都能出色地完成。石岐山中学毕业后,党组织认为:他年轻多才,善于谋略,于是派他去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的公开身份是上海艺术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学生。 1930年6月,石岐山在上海接到了中共邳县县委对他发出的邀请,不久将要举行武装暴动,希望他能回乡参加。读完信,他久久不能平静。恨不得一步就能跨回家乡,拿起武器参加暴动。 回到邳县,他没有回家,迫不及待地找到了暴动总指挥部——岠山凤凰窝。在那里,他见到了县委书记、暴动总指挥王树璜同志,见到了王子愚、乔庆寰、武广春、沈献芝、赵兴仁、王书楼等同志。 在准备旧州暴动后一次会议上,石岐山被委以重任。参加暴动的一百多人分为三个大队。石岐山任第一大队大队长,王恒大任副大队长。任务是:拿下邳县三区的区公所;石岐山带人守住区公所大门,由乔庆寰、张瑞年借外出向老朋友区长卢荫堂、区队长杜西山告别名义,伺机除掉他们。花广艾任二大队大队长,张渠川任副大队长,负责拿下下邳镇公所;第三大队由余耀海任大队长,王恒谷任副大队长,负责阻击外围来援之敌。 上午10点,由于赶集的百姓逐渐散去,混在赶集人群中的暴动队员有些显眼,哨兵徐中贤便向里报告,门口聚集人员众多,有些可疑。得到进行搜查的指令后,徐中贤便对许文藻搜身。许文藻不让,并去夺他身上的枪,徐中贤不愿失去枪,便用嘴死死咬住许文藻的手。石岐山对着徐中贤开枪,一枪毙命。一听枪响,卢荫堂、杜西山走出办公室察看。屋里的乔庆寰,眼快手疾,迅速摘下卢荫堂挂在墙上的枪,对着卢荫堂便是一枪,卢跌跌撞撞,跑向后边的炮楼。 张瑞年也向朝外跑的杜西山连开两枪,均未打中,杜也跑进了炮楼。 炮楼上的区公所卫兵火力很猛,向下压制,石岐山他们不得已撤离区公所。退到马号炮楼内。 第二大队在大队长张渠川的率领下,便勇猛冲入镇公所,一举缴获了镇公所内所有长短枪13支,并占领街中心的炮楼。 卢修德率领大批乡练赶到,包围了中心炮楼,并在楼下放火。暴动队员,冒着极大的危险从楼上爬下来,有的泅水到旧州城东,有的上了马号炮楼。乡练凭着人多势众,武器优良,又一窝蜂地将马号炮楼围住。炮楼内30多名暴动队员,在石岐山的带领下,凭着在炮楼内的优势,频繁向下射击,致使双方僵持,从中午直至午夜。 撤出旧州城的余耀海、张渠川、冯大文等人,心急如焚,想方设法要解救被困的同志。在许党村又组织一部分人前来营救。不料,中间的玉带桥已被赶来的睢七区伪区队卡断。 余耀海他们向绿林武装头目许尚边求援,一向有正义感的许尚边当即派出二十多人前往,并用机枪扫射,狂呼“红军打过来了!”玉带桥上的敌人信以为真,不打自散。 马号炮楼上的暴动队员得以撤出,此时已是后半夜。一天一夜粒米未进、滴水未喝的暴动队员们,身心俱疲。 石岐山在白天的战斗中,身先士卒,极大地鼓舞了他的队员们。受挫时,不气馁,高呼口号,高唱凯歌。嗓子喊哑了,嘴里像有一团火。在向外撤出,泅渡过旧州围河时,他尽情地喝着河水,让浑身轻松了许多。尽管如此,由于浑身无力,他在水里苦苦挣扎了很长时间,方得上岸。 天漆漆,夜朦胧,旧州城外,死一般的寂静。这里不是他的老家邳城,为了暴动,第一次来到这里,哪里是村落,哪里是沟壑,哪里有山,哪里有水,不要说夜晚,就是白天,他也一无所知。 旧州城里城外,偶尔还有稀稀落落的枪声。 他高一脚、低一脚地在漫无边际的野湖里,步履蹒跚地行走着,也不知走了多少时候,也不知走到了哪里,饥肠辘辘,他觉得眼睛一黑,便倒在地上。 他在心里明明知道是非之地,不可久留。无奈,他想爬起来,但浑身无力,使了几下劲,怎么也爬不起来,他想睁开眼睛看一看,眼皮涩得很,怎么也睁不开。 不知不觉,石岐山便酣酣地入睡了。 睡梦中他觉得不知是谁,重重地踹了他两脚,他睁开惺忪的双眼,这才看到有四五个人站在他旁边,一个个不是铁青着脸,就是凶神恶煞,肩上还挎着枪。 石岐山被带到了望山乡公所,然后又交到了区里。 石岐山、赵安义、桑光明三位同志在突围后被捕,又于翌日上午,被带到下邳圯桥前杀害。临刑前,这个21岁的有为青年,一路上向人们大声疾呼:“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赶快觉醒起来!要革命,要砸烂这吃人的世界。我虽然只有21岁就死了,但为广大穷苦老百姓的解放而死,我死而无憾。共产党员、革命群众,是杀不尽、砍不绝的。他们会替我们报仇的。共产党领导的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革命,一定会成功!”说完,他和赵安义、桑光明一起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 今天之所以讲这位不大为人所熟知的烈士,是因为他的精神感人至深。21岁,花样年华,中文系大学生,青年才俊。完全可以在象牙塔内取得功名利禄。而他却选择了为民族解放、人民当家、置生死度外的一条艰险之路,这是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千里之外,党的一声召唤,奋不顾身,欣然领命,这是党性原则的高度体现。在他的身上见证了共产党人的无私无畏,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作为烈士故乡的人们,我们有责任讲好他们的故事,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为实现烈士遗愿,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而奋斗。 编辑 | 王伟业 编审 | 谷玉端 邳州老年大学融媒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