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老年摄影教学工作进入发展新境界
“新理念”引领老年摄影“新发展”
“金猴辞旧岁,雄鸡鸣春晖。”此时,《邳州老年摄影报》又站在了新旧两年的交汇点上。即将过去的16年,是国家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是经济社会发展走入“新常态”的一年。我们邳州老年大学摄影教学与协会工作也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的指引下,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创新”催生老年摄影“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 这几年,大家汇集到老年大学来学摄影,玩相机,迎朝霞,送日落,苦苦探索,耗费大量心血,拍了无数作品。但除了少量作品上上校报和老年摄影协会办的“摄影报”、每年搞几次展览外,大都拷在“硬盘”里,存在电脑里,找不到更通畅、便捷的“交流”渠道,“交流难”成为阻碍老年摄影发展的“瓶颈”。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大众化”,摄影成果交流渠道终于被“互联网+”所打通。比如,陈爱兰是个摄影迷,也是个“老会员”。她将自己的作品通过“新华微博”对外发布,一幅作品往往会得到众多“博友”的点评与“点赞”,大大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在程颖芳创立“荷塘月色”QQ摄影群后,朱笋老师接着创建了“丝路驿行”摄影微信公众号,并建起老年大学“摄影群”。从此,组织活动、发布作品有了新的多元平台。比如,朱笋老师发布的《夜色阑珊,醉美她撩开面纱的刹那》的“桃花岛公园夜景”、土山关帝庙、燕子埠山乡风情等摄影作品,点击阅读率都达到一两千人次。近来,朱志平摄影、董忠全配诗的“花卉与风光系列”,也在老年大学“微信群”与邳州文联微信公众号上广为传播,颇受社会关注与好评。 近,“江苏邳州老年大学网站“已经开通上网试运行。参与网站建设的老年摄影协会主席潘修华老师在网站上专门建立了“邳州风光”摄影作品专栏,已经大剂量地上传会员、学员的作品。会员、学员作品由以前的“课堂展示”、教室走廊与街头展览,到通过互联网传播,作品插上了“电子翅膀”,可以快速、自由地飞向遥远的地方。 二、“协调”推进老年摄影“多元化”,开展活动“多形式”。所谓“协调”,是解决好摄影教学与实践的“综合型”、“立体化”发展问题。当前,老年大学摄影社与邳州老年摄影协会是“一体两面”,在籍学员分初、高两班,合计上百人,另有因各种因素暂停选课的会员40多人,他们平常多以个体自主摄影为主。为了推动老年摄影工作“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老年摄影协会(摄影社)努力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选科学员与不选科会员的关系;二是摄影理论教学与摄影社会实践的关系;三是协会围绕工作大局有组织地拍摄与会员个人自由创作的关系;四是学员分散创作拍摄与协会集中展示交流之间的关系。这样,使大家既能充分地享受集体外出“主题创作”的快乐,又有个人或结伴外出采风活动的自由,可谓不拘一格,各出机杼。上半年,协会组织近40多人包车到大别山,下半年又集中到山东青州柿子沟与台庄古城及运河湿地公园。平时,会员与学员则在近处邳州“新景”——银杏湖、铁佛“时光隧道”、九龙山风景区、禹王山以及新沂窑湾古镇、大运河沿岸等地自由拍摄。这样,使自然风光、民俗民生、新闻纪实、生产劳动等方面的作品都有机会应运而生,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自呈其妙、各领风骚的良好局面。 三、“绿色”彰显老年摄影“个性化”,催生作品“新生命”。 生活是摄影创作的肥沃土壤,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与灵魂。一年来,通过摄影班的教学与摄影创作实践,每个摄影人都深切地体会到,真正的“大片”不是“PS”出来的,而是早出晚归、辛辛苦苦拍摄出来的。人们常说,创作应该是“绿色的”、富有生命力的、是鲜活鲜活的,像晨露一样晶莹,像春花一样清新,像童声一样动听。我们的学员与会员懂得“拍大片,出精品”的奥妙与真谛,大家关注天气,研究光线,把握节气时令,分析社情变化,力求拍摄出既具有个人鲜明风格又带有时代发展印记的生动佳作。邹允东先生退休前在电厂工作,从年轻时起醉心于工业题材的拍摄,他一直在用相机与自己的生命智慧追踪祖国工业的飞速发展,表现工人阶级的平凡劳动与伟大创造。有时大家看到一幅好的工业题材的作品,敬佩赞赏之情总会油然而生:“这一定是老邹哥拍的。”在我们的队伍里,有喜欢拍摄花卉的,有喜欢拍飞鸟的,有为了拍天鹅每年冬天下雪时都去山东荣城的,有醉心于草原风光三番五次去内蒙坝上的。特别是现在的“旅游热”,使大家的脚步走得更远,视野更加广阔,目光更加远大,随之而来的是“摄影作品”趋同化在减少,个性化、多样性、丰富性与日俱增。 四是“开放”引领老年摄影“国际化”,开辟创作“新天地。” “开放”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鲜明特征,也是引领老年摄影工作走向“国际化”的必然选择。随着资讯、交通与旅游业的爆发性增长,我们的会员与学员已不满足于国内景点的拍摄,而开始陆续走出“国门”, 飞到东南亚、欧洲、北美,飞到世界各地,去拍摄那“天涯海角”的风景,去记录异国他乡的“特别风情”。这样使拍摄题材得到极大的拓展,给老年摄影带来新的“视觉冲击”。在这方面,胡向阳、贾宜强、程颖芳、吕虹等人已经走在头里。他们“走异路,到异地,去寻求别样的风景”,在“乡土性”、“本土化”摄影创作的基础上,又为大家呈现出让人“眼睛一亮”的“异域风情大片,” 为老年摄影工作开辟了新的创作天地 五、“共享”突出老年摄影“普惠性”,彰显群体“大作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5个发展“新理念”中,“共享”是重要一义。摄影作为影响广泛的艺术形式,毫无疑问也要积极遵循这一重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根本、关键、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摄影创作既然离不开人民,离不开生活,那么摄影艺术成果也要与人民“共享”。多年来,我们邳州老年摄影协会紧紧围绕邳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服务活动,用相机反映社会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反映人民群众“求富、求安、求美、求新”的普遍愿景,把提高摄影艺术与“普惠大众”的现实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举几例来说,王辉的《农民工》表现了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衡月琴的《留守儿童》震撼心灵,催人思考;周佩友的《丰收》(组画)表现果农采摘劳动果实的喜悦;邹允东的《情漫大吊钩》表现了工人阶级的豪情壮志;唐淑忠的《颗粒归仓》表现了农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景;王耀的《棚户新区的早晨》表现了棚改后城市居民自由幸福的“新生活”,等等。大家用珍贵的镜头,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面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体现了与人民群众的“同呼吸,共命运”美好情感。 6月下旬,我们举行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和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摄影作品展”。年底,在人民公园又举行了“喜迎新春”作品展,得到市委市场政府领导的高度称赞与市民的如潮好评。在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之后,能与人民群众一道分享成果,我们每个“摄影人”不是从观众的赞美中获得了足够的欣慰与喜悦了吗?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在新的一年要到来之时,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不平凡的16年而自豪。当然也更有信心,在“新理念”的指引下,去创造17年邳州老年摄影工作的“新荣耀”。 ( 文/吕立言)
|